庄子不但否认了真理标准的客观性,甚至连人是不是具有认识真理的可能性都进行了否定。著名的庄周梦为蝴蝶的寓言就旨在阐述这一观点。究竟是庄周做梦、梦中变为蝴蝶呢,还是庄周现在的一切活动只是蝴蝶做的梦?庄子认为这是难以判断的。即使是具有最高智慧的“至人”也难以作出判断。那么“至人”的最高智慧有什么意义?庄子认为“至人”的最高智慧表现在他根本就不去认识,他走的是完全放弃认识的路子。至人的最高认识能力就是根本不进行认识。这当然使人想起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类似观点,苏格拉底认为许多人认为自己知道真理,实际上并不真正知道真理;而他自己比别人稍稍高明一点的地方正在于他确切地知道他自己并不知道真理。当然,苏格拉底的观点还比较肤浅,难以和庄子的思想深度相比。
庄子的这种阐述和道家深层次理论是相通的。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他太执著于去“知”什么东西。佛家在这一点上阐述得尤其精彩:“知上立知,是无明本”(《楞严经》)。导致人类处于蒙昧状态的关键,是人类总想在“知”上进一步建立更多的“知”,试图无休止地认知事物,结果反倒越来越深地陷入远离真理的蒙昧状态(无明)。道家要去知、去欲,正是要从这种妄知妄虑中解脱出来,最终成道。对道家和佛家来说,存在两种知,一种是众生先天具有的灵知,它只是一种纯粹的直觉,不作逻辑推理、判断认识活动。另外一种知是众生的知,它是连续不断的分别、认知活动和逻辑判断,是一种妄想、执著之知。道家、佛家要去掉的知正是这后者。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庄子文章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