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规格与学生身份的等级编制
隋唐时代,封建等级观念依然特别强烈,反映在教育制度上,就是把学校划分为几个等级,学生要根据其家庭背景对号入座。等级最高的是国子学,据《大唐六典》的规定,国子学设国子博士二人,级别是正五品上,另外还设有助教、直讲、五经博士等[8],这都是负责教学的。学生总数为300人,一般限定只有文武官三品以上和国公的子孙及从二品以上官员的曾孙,才可入国子学学习。太学设有博士3人,级别是正六品上,学生总数为500名,一般限定只有文武官五品以上和郡、县公子孙,以及从三品以上官员的曾孙,可入太学习业。四门学设博士3人,级别为正七品上,学生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文武官七品以上和侯伯子男的儿子,另一部分是庶人子之为“俊士”者,也就是普通民家子弟中的佼佼者。四门学生徒最初限定1300名,唐玄宗时允许州县学生中能通一经或特别聪明者以及贡举落选者,入四门学学习,可知四门学学生名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9]。这说明,当时学校的等级编制是相当严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