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
板桥人渡泉声,茆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过山农家》
这样的即情即景的话,为什么别人便说不出来呢?更可怪的是《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里的《囝一章》(闽俗呼子为囝,父为郎罢。):(囝,哀闽也。)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为臧为获,致金满屋;为髡为钳,如视草木。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彼受其福。郎罢别囝,吾悔生汝。及汝既生,人劝不举。不从人言,果获是苦。囝别郎罢,心摧血下,隔地绝天,及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这是最悲惨的一幅图画,却出之以闽人的方言。到了现在,闽人还呼子为“囝”,呼父为“郎罢”,千年还不曾变。在方言文学里,这真要算是最早的最重要的一页。在那时,闽人还是被视为化外的吧,故可以任“吏得之,乃绝其阳”,当做奴隶。他的哀歌,更是真情流露,像《伤子》:老夫哭爱子,日暮千行血。
声逐断猿悲,迹随飞鸟灭。
老夫已七十,不作多时别。
白居易的诗,人以为明白如话,妇孺皆知;像顾况的诗才是真实的说话呢。他敢于应用俗语方言入诗,居易却还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