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大方鼎模型 商
全鼎呈深腹平底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75千克。大鼎口沿两侧一对立耳,四足柱状,中空,四角及四面中部有扉棱,四面周边分饰兽面、夔龙、云纹等纹样,中央素底无纹,四足上部浮雕兽面纹样。
3.文化
天文历法
日食记录
中国甲骨文中的日食记录是世界天文学界公认的。《殷契佚存》第347片记载:“癸酉贞:日夕有蚀,佳若?癸酉贞:日夕有蚀,非若?”关于这次日食,虽然因推算方法的差异,所求得的发生日期不同,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发生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早于古巴比伦的可靠日食记录。根据文献记载推算,最早的日食记录还要早得多。《尚书·胤徵》篇记载夏代的一次月食,当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
甲骨文
大型涂朱红牛骨刻辞 商
商朝的甲骨文是占卜时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象形文字,也称卜辞。河南安阳殷墟有大量出土。
甲骨文是龟甲以及一般兽骨和骨角器上的文字,是商代通行的文字,又称“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等。商朝灭亡后,甲骨文鲜为人知,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代金石学家王懿荣才认识到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殷墟出土的甲骨上的锲刻文字是一种比西周金文还要早的文字。20世纪以来,有关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发掘活动,特别是1936年第十三次发掘的127号坑,出土了甲骨17096片,成为甲骨出土最多的一次。到目前为止,已出土了15万片以上。甲骨文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文字体系,文字的发展已相当成熟,共有约5000多单字,已显示了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等六种构字方法,而且“主语——谓语——宾语”的语序已基本固定。甲骨文已有从一到十和百、千、万等13个记数单字,使用十位进制记数,出现了四位数,较大的数字是三万。已有奇数、偶数、倍数的概念,并掌握了初步的运算技能。从甲骨文可知当时已有完整的六十甲子,用天干地支记日;有一月至十二月,甚至十三月的历法。出现大量记时用的专名:天明前称“昧”;六时左右称“明”、“旦”或“旦明”;下午二时左右是“昃”;四时左右是“小食”,“小食”以后是“郭兮”;黄昏称“小采”、“莫”;黄昏以后是“昏”或“夕”,还有日食、月食、新星的名称。从书写的工具、书法的技巧看,甲骨文已达到成熟的地步。文字大多用刀刻,表明刻写者对字形的掌握已非常精熟;其中有朱书、墨书,表明当时已有毛笔,或先书后刻,或刻后填朱墨,大多都是直接刻成。甲骨文的笔画无论是粗是细,都显得遒劲,富有立体感,细而不轻,粗而不重,轻重疾徐表现得当,反映出锲刻人对字和刀的掌握相当熟练。在行款上,有左行、右行、直行、横行之别,文字结构自然灵活,布局参差错落;在风格上按时期、书写人的不同,或壮伟宏放,或纤弱颓靡,都体现了很高的书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