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形势下,仁宗赵祯终于感觉到了统治危机,他清醒地认识到,再也不能因循守旧维持统治了,必须要变法图强。于是,他特别礼遇范仲淹、韩琦和富弼等人,并多次催促他们尽快拿出一个使天下太平的改革方案来。那时候,李元昊以辽国为后援,在宋夏和议中态度表现十分强硬,居然向宋朝要挟“岁赐、割地、不称臣、弛盐禁、至京市易、自立年号、更兀卒为吾祖,巨细凡十一事”,宰相晏殊及两府大臣都厌战,对于西夏提出的一些无理要求,他们总是一副“一切从之”的态度。对于此事,韩琦一直持反对态度。
庆历三年(1043年)七月,范仲淹呈上《论备御七事奏》,认为当务之急是:“一曰清政本,二曰念边计,三曰擢材贤,四曰备河北,五曰固河东,六曰收民心,七曰营洛邑。”紧接着,他又陈述了救弊八事:即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侥幸,进能吏,退不才,谨入官,去冗食。在此期间,韩琦也在努力改善朝政的不良局面。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国势,他也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九月,赵祯便召见了范仲淹、富弼二人,给笔札,并责令条奏政事。没过多久,范、富二人就正式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谏官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对此,赵祯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而这次由范仲淹主持,韩琦、富弼等人积极参与的政治改革,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